第一百七十章 京外-《拐走陈圆圆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明朝的言官制度,开始于那个在传说中历来轻视文官的明太祖朱元璋。

    朱元璋设立了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,专门用于监察中央和地方百官,这个群体的总人数长期保持在二百人左右,为历朝之最。

    朱元璋在制度中明确规定:皇帝临朝时,言官要轮流值日,发现不合理的就要“直谏”,“勿有所顾避”;不分军队百姓、不论制度还是官员,“皆得言之”。

    如果皇帝受蒙蔽而不自省,朱元璋要求言官“舍身以诤”,不惜批逆鳞、捋虎须!

    为了让言官的作用发挥到最大,朱元璋创造性的给了言官一项极大的权利——“封驳”。

    所有的诏旨和批复的奏章,必须先经六科通过方能执行。

    朱元璋曾对给事中张文辅说,“朕代天下理物,日总万机,岂能一一周遍?苟政事有失宜,岂惟一民之害,将为天下之害!岂惟一身之忧,将为四海之忧!卿等能各悉心封驳,则庶事自无不当!”

    可以说,朱元璋的出发点是好的,可惜这个制度,在执行的时候,已经变味了。

    结果,就变成了顶撞皇帝就是直言谏言,顶撞阁臣和各部堂尚书,就是仗义执言。

    这些六科言官们,就在这条路上,越走越歪,咬皇帝,咬内阁大臣,上至内阁辅臣,下至地方官员,世勋、国戚、宗室,至于武将那就不用说了,没有人他们不敢咬。

    偏偏这些言官们,最缺乏的就是一点,他们只是进士进入六科观政,也就是说,虽然是官员,既缺乏庶务,也缺乏见解,久而久之,变成了正事不会干,只会乱捣蛋。

    他们简直就是属疯狗的,没有立场,没有原则,也没有底线,逮着谁咬谁。

    这些言官背后都有金主,偏偏又油盐不进。

    东林党为什么可以影响朝堂,为什么可以延伸影响内阁大臣?就是因为这些言官。

    他们成事的本事或许没有,坏事的战斗力却非常彪悍。

    朱由检摆了摆手:“今日是来替你践行的,不说这个了,不过真仔细想想,他们刚刚说的也有道理。”

    见他再次说起了这个话题,唐辰知道了他对自己的担心。

    其实,首先,朱由检是对自己不放心的。

    他将自己打发去辽东,不就是防止自己在京城势力太大吗?

    但刚刚,经过言官那一番话,他又开始反应过来了。

    万一自己到了辽东做大做强,最后皇帝管不住,那不是更不好了?

    唐辰直接跟崇祯耍起了赖皮:“陛下,辽东的差事您另选贤能吧?”

    朱由检犹豫了:“混账,如果还有贤能,朕还用得着你!”

    这倒是大实话,别看建奴被唐辰一顿胖揍,现在只剩半条命,可仍旧比努尔哈赤起兵的时候,兵强马更壮。
    第(1/3)页